我們常說現在是個數據的時代,資料的蒐集、保存、運用對於現今社會的人們而言,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。採訪、會議、談判、演講、演出……,各式各樣的活動場合,大量的影音、文字紀錄被保存下來,並在梳理過後得以被重複利用。其中,錄音也是一個常被運用的方式,錄音技術從十九世紀發展至今,已橫跨三個世紀。隨著錄音軟、硬體的進步及普及,我們能夠完整地、大量地,將重要的聲音保留下來。

 

這些聲音,可以是回憶紀錄、文化保存、法律證據採集抑或自身保護手段。諸多美麗的聲音,如音樂演奏、歌唱,有了錄音檔便能夠日後反覆聽取回味。供人欣賞以外,錄音檔同時也是一種資產,大量保存的聲音,可以在轉譯成文字之後,透過分析得到大數據資料,幫助學術研究,甚至企業的管理經營。重要現場的聲音還原,可以成為有力的證明,幫助法律訴訟。客服、商業往來的錄音,必要時將成為保護自己或談判的籌碼。

 

現在的科技,讓我們得以隨時隨地公開或隱秘地獲得大量的錄音。但若要這些錄音檔成為有用的資訊,則逐字稿便是不可或缺的存在。把檔案錄音聽打為逐字稿,這個過程看似簡單甚至多餘,可試想,如果你今天錄下了與客戶一個小時的對談內容,當你回過頭要擷取這段錄音中的某個談論項目時,不太可能每次都重新聽一遍一小時的錄音,這時候,逐字稿就能夠讓人輕鬆地找到想要查找的資訊與當時對話。所以說,一旦少了這個步驟,不停增加的音檔,就好像一個不停存錢進去的撲滿;缺少逐字稿這個取出途徑,它就只是個空泛的數字,而不是可以實際運用的財富。

 

其中,錄音聽打這項工作,在錄音資料的整理中顯得格外重要,錄音聽打人員需要十分地細心與耐心,盡可能地完整呈現錄音中的原本樣貌,因為如果逐字稿錯漏百出,將會影響後續資料檢視及分析的準確度,畢竟,無論是商業往來文件的數據錯誤,還是證據情報誤植,在職場或是生活中想必都會是一場災難。

 

也許,有人會認為只要會打字,多聽幾次檔案一樣可以自己完成錄音聽打的工作,這絕對是個錯誤的觀念。首先,錄音聽打是個很耗費時間的工作,只憑藉著聲音去辨認每個單字這樣的行為對現代人來說並不習慣,人們講話時也通常不會強調咬字清晰、發音準確,因此一份逐字稿的產出,要經過數次反覆的聆聽,初次接觸錄音聽打的人,一分鐘的錄音甚至可能需要超過十分鐘才能產出逐字稿。更遑論那些錄音檔當中,可能有嘈雜的背景音,可能同時有數人開口說話,可能語言中包含方言俚語或是專業詞彙。要從這些干擾中辨識聲音,絕非一項輕鬆的工作,也並不是僅憑打字技巧便能勝任的。與其自行摸索,耗費大量時間精力進行錄音聽打,不如將這份工作,交由專業的錄音聽打人員,除了節省時間成本,也能讓你對於逐字稿資料無後顧之憂。

 

那麼,一位專業的錄音聽打人員應該具備那些技能呢?一位錄音聽打人員,除了要能夠分辨音檔中每個人的口音、咬字,要能夠將方言(如閩南語、客語)轉化為書面文字,還需要對時事、政治、經濟、法律、科技、藝術、生活常識等方面廣泛地涉獵,才能在面對各種錄音聽打工作時,聽懂說話人所表達的語句,進而產出精確的逐字稿。當然,活用搜尋引擎也是很重要的技能之一。

 

把錄音聽打這個重要的工作交給專業人員,為您將聲音完美地轉譯成文字,讓你的音檔從記憶體中重新活過來。透過精準的錄音聽打,讓逐字稿將重要的音訊文字化,時刻方便取用;讓逐字稿化為有條理的數據,變成企業的資產;讓逐字稿為您在訴訟紛爭中,有力地為您發聲。